业界动态
纪红建《游学·1917》新书分享会在长沙举行 探讨游学的意义和价值,毛泽东,青年人,现代教育
2024-06-03 00:35:21
纪红建《游学·1917》新书分享会在长沙举行 探讨游学的意义和价值,毛泽东,青年人,现代教育

5月25日,纪红建《游学·1917》新书分享会在长沙乐之书店·开(kai)福店举行(xing)。

红网时刻新闻5月25日讯(记者 蔡娟(juan) 通讯员 冯(feng)博)游学,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。中小学组织(zhi)的游学、大(da)学生和青年人喜(xi)欢的Citywalk(城市漫步),都属于(yu)现代教(jiao)育意义上的“游学”。游学在中国有怎样的历史?产生过怎样的意义?百(bai)年之前,青年毛泽东为什么(me)游学?

5月25日,在长沙乐之书店·开(kai)福店,鲁迅文(wen)学奖得主、《游学·1917》作者纪红建与两位湖南第一师范校友、阅读推广人曹永健以及来自高校的青年学生代表展开(kai)对谈,畅谈游学的意义和价(jia)值。

百(bai)年游学,我们都是行(xing)路(lu)人

纪红建的新作《游学·1917》还原了青年毛泽东1917年的游学经历。1917年7月,尚(shang)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趁暑(shu)假时间,与萧子升步行(xing)漫游长沙、宁(ning)乡、安化、益阳、沅江,行(xing)程(cheng)九百(bai)余(yu)里(li)。两人不带一文(wen)钱(qian),沿途接触(chu)城乡各个阶层,了解风土民情,获(huo)得许多新鲜知识。这次游学,是毛泽东第一次相对完整、持续(xu)时间较长的游学经历,对毛泽东此后的调(diao)查研究(jiu),其思想的成熟乃(nai)至革命路(lu)线的选择都埋下了深远的影响。

纪红建分享新作《游学·1917》。

在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(yuan),游学已经是校友中间的一项传统。活(huo)动现场,两位湖南第一师范校友——长沙市天心经开(kai)区工委文(wen)广园党工委书记谢(xie)巍(wei),雅礼中学高级教(jiao)师、省教(jiao)育督导与评价(jia)学会特聘专家张世(shi)程(cheng)分享了各自的游学经历。

回忆青年时代的游学,两位嘉宾仍然记得许多细(xi)节。谢(xie)巍(wei)谈起坐绿皮火车、走盘山路(lu),在张家界如何翻过高山,如何渡过索溪河(he),历历往事如在目前。在张世(shi)程(cheng)看来,与现在人们理(li)解的旅游不同,真正沉入基层的游学旅行(xing)更(geng)磨砺人的身体和意志,也更(geng)加侧重对思维的启迪,“游学是很好的学习方式,它(ta)在对生活(huo)的体验中,使人成长和提升,并且更(geng)新了人的精神世(shi)界。”

作为教(jiao)育的一部分,怎样看待(dai)游学?

回顾历史,不忘当下,如今谈论游学免不了与教(jiao)育相关的话题。萤火虫教(jiao)室(shi)创(chuang)始人曹永健从阅读推广人的角度,谈到了阅读与行(xing)走的关系(xi)。

“阅读是在纸(zhi)上的行(xing)走,行(xing)走是在大(da)地上的阅读。获(huo)取知识,应该是阅读和行(xing)走的结合。”曹永健说,正如沈从文(wen)先生说的那样,“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(da)书”,小书是有字之书,大(da)书就是阅历、生活(huo)、社会这些无字之书,既读有字之书,也读无字之书,两者始终(zhong)相辅相成。

嘉宾对谈环(huan)节。

现在,许多学校已经把(ba)游学纳入教(jiao)学范畴。来自湖南农(nong)业大(da)学的青年学生宋家瑞谈到自己正在进行(xing)的调(diao)研项目,为了回答在学校查资料无法解决(jue)的问题,他选择到现实(shi)的村庄中去寻找答案。带着问题“游学”,使他清楚看到一个个个体与广大(da)社会的联(lian)结,同时也开(kai)始思考属于(yu)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。这正是游学作为一种实(shi)践教(jiao)育的价(jia)值所在。

游学二字不止是走马观花(hua)游,更(geng)重要的是以开(kai)拓视野(ye)、增长见识为目的的学。活(huo)动现场,曹永健、张世(shi)程(cheng)和谢(xie)巍(wei)就当下的游学活(huo)动及研学教(jiao)育谈到了自己的看法。

曹永健作为很多游学活(huo)动的组织(zhi)者和参与者,针对游学如何实(shi)现娱乐与教(jiao)学相平衡的问题,表达(da)了自己的思考。他指(zhi)出,游学活(huo)动应该游、学并重,而且应有课程(cheng)意识,同时,游学也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联(lian)动和整合,从而让孩(hai)子们更(geng)好受益。

张世(shi)程(cheng)认(ren)为,游学应在“打卡”之外,向学生提供更(geng)有深度的生命体验。谢(xie)巍(wei)说,游学的目的是求知、求真、求美(mei)、求新,它(ta)不仅与教(jiao)育有关,更(geng)关系(xi)到人本身,如果将世(shi)界作为游学的课题,那么(me)可以这样说,人的一生都是在游学的路(lu)上,生命不息,游学不止。

游学,到生活(huo)中寻找人生的方向

面对伟人毛泽东这一宏(hong)大(da)的命题时,作家纪红建没(mei)有展示毛泽东的其他事迹,而是选择了毛泽东的青年时代。1917年,毛泽东游学的时候,正是他们那一代青年在迷茫与黑暗中苦苦求索的岁月。受新知识、新思想的影响,他们都是胸怀远大(da)志向的热血青年,但他们的思想和世(shi)界观都还处于(yu)过渡期,还在改良阶段,有矛盾、纠结、困惑(huo)、徘徊。但对于(yu)毛泽东那一代青年,迷茫已经并不可怕,学会实(shi)践和探索的正确方法,一定可以从实(shi)践中找到未来和方向。

纪红建为读者签售新书。

纪红建表示,在游学的实(shi)践中,毛泽东磨砺出了坚强的意志,培养出独立思考的品格,更(geng)立志为当时的中华民族探索未来前行(xing)的方向。毛泽东后来设计岳麓新村,加入新民学会,写下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》《湖南农(nong)民运(yun)动考察报告》等一些列文(wen)章,最终(zhong)走上革命救国的道(dao)路(lu),这些与他早年游学经历中,对中国社会、中国人生活(huo)处境的细(xi)致观察密不可分。

“少年强,则国强。从1917年到2024年,一代代青年人背着行(xing)囊的背影里(li),何尝不曾(ceng)承(cheng)载着一个国家兴旺繁荣的希(xi)望呢?读无字之书,立寻本之志,得信仰(yang)之源(yuan),到现在,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之路(lu)仍然可以给予当代青年前行(xing)的力量(liang)。”纪红建说,在不知所措的时刻,走到生活(huo)中去,在行(xing)动中磨练意志,找到解决(jue)问题的办法,这些便是《游学·1917》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。

发布(bu)于(yu):湖南省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