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跨越1260公里,接续5年,120名青海学子的圆梦路——黄河“几字弯”让“格桑花”向阳开放,旦正加,校区,生活
2024-05-19 00:24:47
跨越1260公里,接续5年,120名青海学子的圆梦路——黄河“几字弯”让“格桑花”向阳开放,旦正加,校区,生活

大河奔涌,九曲连(lian)环(huan)。黄河,承(cheng)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脉络,哺育了一代又(you)一代的中华儿(er)女。

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(wan)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,俗称河南蒙旗,睡在三江源生态保护(hu)区的摇篮里。

黄河从“中华水(shui)塔(ta)”青藏高原发源,奔腾而下,以百折不挠(nao)的磅礴气势(shi),在内蒙古高原形成一个“几字弯(wan)”,鄂尔多斯(si)市一中伊金(jin)霍洛校区(俗称南校区)依偎(wei)于母亲河的怀抱中。

430班的旦正(zheng)加从没想过,在河南蒙旗长大后的他会到南校区读高中,更(geng)没想到的是,通过三年异地求学,竟创造了全县高考历史纪录,赢得了全州第1名和全省第9名的高考佳绩(ji),实现了他梦(meng)寐以求的大学梦(meng)——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。

跨省求学、精心呵(he)护(hu)、智志双扶,爱(ai)的种子在“旦正(zheng)加们”的心中生根发芽(ya)、茁壮成长、开花结果,让他们心中的梦(meng)想犹如青藏高原和北疆草原一样,更(geng)加宽广辽阔、生机勃勃、硕果累累,更(geng)让民族团(tuan)结的石榴花绽放得愈加鲜艳、生动、绚烂。

一段持续五(wu)年的大爱(ai)之情

旦正(zheng)加的家乡,位于河南蒙旗,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,也是典型的藏区,总人(ren)口4万余人(ren),蒙古族占绝大多数,但人(ren)人(ren)都说藏语。

在县里读完初中,再(zai)到州里读高中,大学能考到哪(na),说不准、也没有底,这本来是旦正(zheng)加和同学们的共同路(lu)径。

转机出现在2019年,这条既定线路(lu)在内蒙古求学中有了改变(bian),带他们跨出了“历史性(xing)一步(bu)”。

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,在促进民族团(tuan)结上(shang)具有光荣(rong)传统,长期(qi)以来拥(yong)有“模范自治区”的崇(chong)高荣(rong)誉,曾书写了“三千孤儿(er)入内蒙”等(deng)历史佳话(hua)。

鄂尔多斯(si)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(zhan)的“排头兵”,倍加珍(zhen)惜荣(rong)誉,强化使命担当,自觉肩负起民族团(tuan)结的重大政治责(ze)任,让模范自治区的金(jin)字招牌越擦越亮。

伊金(jin)霍洛旗教育体(ti)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陈立军介(jie)绍,2019年8月(yue),伊金(jin)霍洛旗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签订了五(wu)年的委托培养计划。到2024年,由南校区培养出3批、120名河南蒙旗的高中毕业生。

县里中考前40名的学生可(ke)到南校区学习深造。2020年中考中,旦正(zheng)加脱颖而出,成为第二批的其中之一。

南校区前身是伊金(jin)霍洛旗高级中学,始建于1959年,学校历来有注重民族团(tuan)结教育的优良传统,“三千孤儿(er)入内蒙”这段流淌着民族大爱(ai)的共和国往事,也一直在校园内广为流传,建校至今培养出3万余名、20多个民族的优秀学子,被誉为“暖城人(ren)才摇篮”。

2019年,鄂尔多斯(si)顺应(ying)国家提(ti)出的“集(ji)团(tuan)化办学”思路(lu),依托市一中稳(wen)居全区前列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,在伊金(jin)霍洛旗设立分校区。近年来,该校始终(zhong)认(ren)真贯(guan)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,教育引导学生感党恩、听党话(hua)、跟党走,先后荣(rong)获全区民族团(tuan)结进步(bu)模范集(ji)体(ti)、全国创新改革发展(zhan)试点学校、全国民族团(tuan)结进步(bu)示范单位等(deng)多项自治区级以上(shang)荣(rong)誉称号。

历史写下了大爱(ai)篇章,也将不变(bian)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北疆草原人(ren)的心中,续写新时代的新篇章。

一场跨越千里的求学之旅(lu)

17个小时车程、1260公里、晚10点到达。华灯璀璨,灯火可(ke)亲,现代、美丽(li)、大气的鄂尔多斯(si),满足了旦正(zheng)加所有的想象,也打消了他所有的疑虑。

学校已备好“见面礼(li)”:丰盛的晚餐后,回(hui)到带独立浴室的四人(ren)宿(xiu)舍,来自高原的少年一时“醉(zui)氧”,从天黑睡到天亮……

开学之初,430“石榴籽班”的40名学生,只(zhi)有2本皱巴巴的新华字典,别的辅助(zhu)工具书什么都没有。

旦正(zheng)加的班主任张钧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,立即向校党员微信平台(tai)发出倡议书,号召(zhao)党员干部向孩子们捐助(zhu)工具书、学习用(yong)品——

冯燕来了,她是430班的数学老师,送来了5本《汉(han)语大词典》;

马继(ji)军主任一句“民族班的孩子,看着就亲!”通过空中接(jie)力方式加持;

任烁老师挺(ting)着大肚子,拎来了3本《成语大词典》;

在南校区党总支书记、校长陈峥(zheng)的倡导下,宇文焕林和贺秀忠同志把10套工具书递到了孩子们手中。

初来乍到,学习节奏、语言转化、生活环(huan)境(jing)的转变(bian)让“旦正(zheng)加们”感觉诸多不适应(ying)。

学校针对孩子们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,配备各科骨干教师保障(zhang)教学质量;生活上(shang),校领导、班主任、生活老师和藏语老师以及(ji)本地学生经常与他们谈心谈话(hua),食宿(xiu)行更(geng)是被照顾得无微不至;学校根据政策提(ti)供免(mian)费(fei)教科书、发放生活补助(zhu)、购买医疗保险,假期(qi)组织(zhi)学生研学旅(lu)行、科任老师跨越千里到异地家访,还协调地方企业和爱(ai)心人(ren)士开展(zhan)捐资助(zhu)学活动……尽其所能地关心关爱(ai)让“石榴籽班”的孩子们心里暖暖的。

“学校的老师,身边的同学,还有社会爱(ai)心人(ren)士,他们温(wen)暖、包容、有爱(ai)、上(shang)进,总是充满激情。”这给了旦正(zheng)加无穷的动力和信心。

打开张老师厚厚的日记本,再(zai)现了旦正(zheng)加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幕幕真实场景:

旦正(zheng)加中考成绩(ji),在430班40名同学中,排在第15名,通过高一的历练,名次有了提(ti)升。高二第一学期(qi),当旦正(zheng)加期(qi)中成绩(ji)跃居600分时,我与他定了高考目标:“争取上(shang)中央民族大学!”;

高三第一学期(qi),他被同班的一名女同学热烈(lie)追求,期(qi)中考试成绩(ji)跌落下来。凭(ping)借3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,双管齐下,把旦正(zheng)加拉了回(hui)来,也把女同学扶上(shang)正(zheng)道——她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定向录取;

江永卓玛、卓玛措在上(shang)学关键时期(qi)遭(zao)遇(yu)丧父之痛,给予她俩特殊关爱(ai);

当公保卓玛双眼看不见东西时,我垫(dian)付医疗费(fei)带她去市医院看病,并督促家长去大医院及(ji)时救治,让她重见光明、重拾信心、重返校园——她曾在卡片上(shang)给我写过这样一段话(hua):“南校区我张‘哥’,人(ren)狠话(hua)不多,心里装着430,谁敢不服?”

……

“平心而论,孩子们不远千里来求学,唯有让他们安心学习、快乐(le)成长、且学有所成,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雏鹰总要离巢而去,唯有如此,才能自由翱翔于天空俯瞰(kan)大地。”张老师一边说一边翻看着日记,从微微颤抖的手指(zhi)可(ke)看出他内心的波澜(lan)与不舍。

三年的朝夕相(xiang)处中,张老师与430班的学生们结下了不解(jie)之缘(yuan),都亲切地叫他为“张爸爸”,而孩子们也全部考上(shang)大学,其中92%以上(shang)考入了本科大学,旦正(zheng)加也如愿(yuan)考入中央民族大学。中共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、县人(ren)民政府专门快递喜报!

如今,旦正(zheng)加已如愿(yuan)就读于北京,新一届学弟学妹们正(zheng)在重走他的路(lu)。

一个今生难忘的专属定制

“郭老师,班上(shang)出了点状况,请您过来看一看该如何处理。”2023年2月(yue)15日晚饭后不久(jiu),南校区高三464班主任郭宝郎老师,听到班长的报告后很着急(ji),小跑着赶往教室。

没想到,进门后的一幕,却让他怔住了,只(zhi)见黑板上(shang)写着“祝郭老师生日快乐(le)”,讲桌(zhuo)上(shang)放着生日蛋糕,学生们则唱起了生日快乐(le)歌……

“一句句老师生日快乐(le),让我备受感动,也流下了幸福(fu)的眼泪。”郭老师说,从教十多年来,第一次在学校过生日,这也是毕生难忘的生日。

“来到陌生的地方求学,我们都非常想念父母,而郭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班主任,他更(geng)像我们的爸爸,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学他样样牵挂,他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,我们都很爱(ai)他。”464班学生万玛仁青说。

时间拨回(hui)至开学初,师生关系并没有这么融洽。

孩子们跨越1260公里到鄂尔多斯(si)求学,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状况都有很多摩擦,如何提(ti)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(ji)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这是郭宝郎一直努力的方向。

“您为什么总对其他班级的同学笑,对我们却很少笑。”学生万玛仁青一句简单的询问(wen),让郭宝郎心里“咯噔”了一下,难道学生对我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想法?

为了搞清楚内幕,郭宝郎决定利(li)用(yong)一节班会课(ke)去深入了解(jie)这群孩子。

“这是孩子们当时写下来的信,他们把心里的想法都写在这里面,我也用(yong)这种方式了解(jie)了大家的想法,及(ji)时调整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。”郭宝郎边说边翻看着这信件,整齐保存的信件看出他对孩子们“心事”的重视。

464班无论男女生,人(ren)人(ren)手都系着一个“红手链”,莫非这也是一种默契?

“这是我们郭老师送给大家的,并且亲手为每一个学生戴在左手腕上(shang),很多同学在现场落了泪。这是我的幸运手链,我会永远珍(zhen)藏起来。”班长华旦达杰语气难掩激动。

2024年5月(yue)8日,464班上(shang)演了一份别出心裁的浪(lang)漫。

在百日誓师大会上(shang),郭宝郎看着一张张淳朴的脸颊,想到百日之后他们将会奔赴自己的“战(zhan)场”,琢磨着既为这段师生情留(liu)下些美好回(hui)忆,更(geng)为激励孩子们冲刺(ci)高考,便决定为每个人(ren)送上(shang)一份专属礼(li)物(wu)。

这群孩子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信仰,在日常生活接(jie)触中,郭宝郎知道当地孩子们更(geng)喜欢一些寓意(yi)的东西,便早早定制了这个手链。

“手链不仅刻上(shang)了大家独一无二的名字,更(geng)有金(jin)榜题名的祝福(fu)和期(qi)许(xu)。这是一份难得的心意(yi),更(geng)是一份美好的寓意(yi)和象征。”万玛仁青如此评价,过去经常羡(xian)慕“别人(ren)家的老师”,原来宝藏老师就在我们身边。

一生相(xiang)交“许(xu)乎”的世代情缘(yuan)

2024年5月(yue)15日,又(you)临近一年高考毕业季,在首都读书的旦正(zheng)加,通过他的“张爸爸”给母校和学弟学妹们,发来了情真意(yi)切的寄语和嘱(zhu)托。

南校区,这里是我们青春的殿堂,也是梦(meng)想起航的地方;无论我们身在何方,母校永远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圣(sheng)地,感恩您给予我们的这一切……感谢对我们悉心教导的每一位恩师!他深情勉(mian)励高三学子心怀感恩,奋力拼搏,让青春绽放,为母校争光!最后,祝愿(yuan)蒙青学子的友谊(yi)长存,世代友好!

“我都想好了,你(ni)到青海就住在我家,我帮你(ni)搭帐篷,氧气罐也替你(ni)准备好了,有高原反应(ying)也不用(yong)担心……”离别在即,464班学生才华加与456班级学生孟凯再(zai)次相(xiang)约。

“我一定会去,你(ni)等(deng)我。”孟凯回(hui)应(ying)着,并与才华加互(hu)行碰头礼(li)。这一幕,给在场的来自青海省的464班生活指(zhi)导雄班老师留(liu)下非常深刻的印象。藏族礼(li)节中,只(zhi)有亲如兄(xiong)弟的人(ren)们之间,才用(yong)这种尊(zun)贵的礼(li)节表达内心的感情。

才华加是一位来自青海的学生,而孟凯是当地学生,两个人(ren)相(xiang)距离一千多公里,却在南校区成为了好“许(xu)乎”。

雄班老师介(jie)绍,“许(xu)乎”在藏语里是“朋友”“世交”的意(yi)思,相(xiang)当于没有血缘(yuan)关系、不同民族的两家人(ren)结成亲戚。在河南蒙旗,历来有“一日许(xu)乎,终(zhong)生交往;一代许(xu)乎,世代友好”的说法。

2021年9月(yue),才华加来到南校区学习,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,也是第一次交到汉(han)族好友。

因为爱(ai)好打篮球(qiu),他经常是篮球(qiu)场上(shang)的常客,起初他只(zhi)和同学一起玩,但是一次偶(ou)然的机会,孟凯主动找他玩儿(er)。

“他们的篮球(qiu)打得特别好,我想和他切磋(cuo)球(qiu)技,并且想和他成为好朋友。”456班的学生孟凯说,有时候他们下课(ke)晚占不到场地时,我们就叫他们一起来玩。久(jiu)而久(jiu)之,我们就成了好朋友。

朋友越走越近,亲戚越走越亲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南校区各民族学生之间,交往交流交融逐步(bu)增强,内蒙古的孩子对青海有了更(geng)多了解(jie),知道同仁县“家家户户设画院”、河南县“牦牛喝矿泉水(shui)长大”……来自青海的学生则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(zhan)中感受到中国现代化气息,打开了眼界。

楼道里学习交流,篮球(qiu)场上(shang)挥(hui)洒汗水(shui),课(ke)后一起讨论学习,相(xiang)互(hu)教对方民族语言……校园内遍地都是民族团(tuan)结的种子。

而今,429、430、464班三届“石榴籽班”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生活,超越民族、超越地域、超越血缘(yuan),都交到了自己的真心朋友,结下了深厚友谊(yi)。

伊金(jin)霍洛旗委常委、统战(zhan)部部长王斯(si)庆说,这是一次次跨越千里的求学之旅(lu),亦是石榴籽紧紧拥(yong)抱在一起的“双向奔赴”,绘就出一个又(you)一个中华民族团(tuan)结一家亲的“同心圆(yuan)”,书写了北疆民族关系史上(shang)守望相(xiang)助(zhu)、手足相(xiang)亲、血浓(nong)于水(shui)的动人(ren)新篇章。

“我生活在藏区,却是蒙古族,长大后又(you)来到内蒙古上(shang)学,缘(yuan)分就是这么奇妙。”才华加若有所思地说。

夏天,鄂尔多斯(si)草原上(shang)的“格桑(sang)花”正(zheng)向阳(yang)开放。才华加摘下三朵夹到书本里,一朵留(liu)在祖(zu)国北疆的南校区,一朵带回(hui)青藏高原的家乡,还有一朵带给他未来就读的大学里。(记者 孟瑞林 白海燕 王慧丰)

发布于:北京市
版权号:18172771662813
 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
   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首页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移动站 , 查看更多   
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